鄭梓靈專欄|做堅定的母親,少和別人比較
2022-08-29 17:32:32
作者: 八十
责任编辑:Mango
【π訊】在保留自我和聽取意見之間,應該站在什麼位置,是永恒的難題,過度自我有時會與社會脫節,不思進取,過度在乎別人意見,又會失去自我主張。
只為自己負責任的話,可以即管自我到底,但成為母親之後,不管幾獨立的女人,有時都會變得搖擺不定,我想這是一場保護孩子的天性與保留自我風格的內在鬥爭。
當母親之後自自然然會接收到很多育兒的資訊,到了哪階段應該教孩子哪種技能、是時候換方法照顧了等等……新手媽媽因為沒有概念,總是不知道應不應該聽別人的話。
「聽太多,怕孩子與我都無所適從;完全不聽,又怕錯過了對孩子有益的資訊。」每天都面對這樣的掙扎。
某些「比較」,旁人聽來可能覺得很荒謬,卻的確是困擾母親的心聲。
別以為我們不懂不應該和別人比較的道理,但在資訊滿滿的年代,要完全不跟人比較真的很難,因為每位母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,不是見一步行一步,而是行一步見一步的。
荒謬起來,不只和別人比較,還會和自己的媽媽比較。「真不懂當年我媽照顧兩個孩子都做得來,為什麼我照顧一個都這麼狼狽?」身為公司高層的女主管初為人母,生平第一次感到自己很失敗,竟不是跟別人比,而是跟自己只是普通家庭主婦的媽媽比。
可是她卻忘記了,自己有媽媽所沒有的工作能力、管理能力,再說當時育兒的標準也沒有現在那麼高,實在不需要介懷。
與其說是「比較」,不如說是我們需要「找靈感」,讓孩子準備好進入成長的下一個階段。因為每個階段都是可一不可再的,所以我們想預先準備,好好感受。
「找靈感」和「比較」那本質的差異在於,不要照單全收。
因為我們不只是為孩子出主意的人,更是替孩子做取捨的人。
雖然當母親學習的速度趕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,但孩子要循序漸進,其實母親同樣要循序漸進,要先將吸收到的資訊化作自己的土壤,才決定是否適合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不然受苦的只會是孩子。
「聽說別人的兒子五個月就整顆葡萄地吃了,我當晚便給自己孩子吃一點,然後他咳了足足十五分鐘,我擔心得要死,早知不聽明人說……」最近聽到這樣情況,比較下驅使的行動,不是教人焦急、就是事後懊悔,都是不好的情緒。
是的,孩子可能真的已進展到有別家孩子也有的能力,但如果母親因為聽了別人這樣說就照辦煮碗,過程卻膽顫心驚也不享受,那不如就按自己原本的步調來吧。
我還是比較相信直覺,像等待靈感一樣,一直在等待「是時候了」的瞬間,然後陪孩子作新嘗試,像這樣的直覺,是透過親身觀察孩子,和她互動過後,由自己的土壤才能長出的念頭,是屬於我們家母女之間獨有的東西。
學得快一點,學得慢一點,回頭看,根本一點都不重要。對自己有信心的母親,比搖擺不定戰戰兢兢的母親,更能讓孩子感覺到支持、鼓勵和愛,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這點才是最重要的。
圖:unsplash
作者:
八十
责任编辑:
Mango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立即登录π新闻,参与实时评论